( 2010/08/13 16:50 )
網友推薦:共有 3 人推薦 (有 3 人投票)
國際主要外匯市場包括:巴黎、東京、蘇黎世、新加坡以及香港。亞洲國家中,早年日本不開放外匯市場,台灣直至1987年中才開放,截至目 前中國仍是外匯管制國家。因此,當時亞洲地區只有香港以及新加坡開放外匯市場,因此全世界炒匯資金,大都集中到這兩地,其中香港炒匯的規模,一度甚至比新 加坡還要大。
1973 年香港取消外匯管制後,國際資本大量流入,經營外匯業務的金融機構不斷增加,外匯市場越趨活絡,最終發展成為國際性的外匯市場。造成外匯蓬勃的原因有二:匯率方向明確,加上當時匯率波動度大。
炒匯起源自「避險」
一般人很難想像,外匯市場其實是一個無形市場,沒有固定的交易場所,交易都經由現代化的通訊設施和電腦網路進行外匯交易。
70 年代以前,香港外匯市場的交易以港幣和英鎊的兌換為主。70年代後,隨著香港國際化及港幣與英鎊脫鉤,轉而與美元掛鉤,美元成了市場上交易的主要外幣。 香港外匯市場上的主要交易分為兩類:一類是港幣和外幣的兌換,其中又以和美元兌換為主。另一類則是美元兌換其它外幣的交易。
港元匯價
除了國際人士來港炒匯,香港人也在一個很特殊的情形下加入炒匯行列。由於香港並沒有太多工廠,商人大多是做轉手貿易,當時貿易商一筆生意大約可賺 10% 利潤,但匯兌損失卻經常超過 10%;情勢逼得貿易商不得不去避險,希望藉由對沖來減少匯兌損失。
原本的做法是希望藉由炒匯減少匯兌損失,但是在炒匯的過程中,有時卻替貿易商賺取大筆獲利,許多貿易商驚覺炒匯比做生意好賺多了,便紛紛結束事業,專心炒匯。
資 深外匯營業員 Lawrence 回憶早期當外會營業員時的盛況,由於當時的電話還是轉盤模式,客戶嫌撥轉盤太慢又會佔線,經常跟交易員約在外面喝咖啡,然後 以喊價方式成交(又稱:數手指交易),當營業員回辦公室下單時,往往價格已有很大的波動,經常讓銀行賺到大筆價差。在極盛時期 LAWRENCE 個人就曾經創下一個月,高達四千萬港幣的業績,而當時他一個月的工資,也不過港幣 1270 元。
炒匯好賺的耳語在街頭不斷散布開來,炒匯的人士越來越多,滿街都是炒匯公司,街頭巷尾談論的也都是外匯消息,真可用盛況空前、百花爭鳴來形容。
由於當時外匯交易制度既不公平、又不透明,漸漸產生許多弊端,後來香港政府開始規管,並制定保證金制度,才讓外匯交易漸上軌道。
由於保證金制度實施後,炒匯者必需將資金Parking在銀行才能下單,投機客無法再做無本生意,於是就轉往澳門發展,香港外匯市場亞洲第一的地位,也逐漸被新加坡取代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